地震來臨別慌張,防災知識齁哩災

2024-04-30|新旅程Newjourney|

自4月3日花蓮規模7.2的強震以來,全臺各地餘震不斷,中央氣象署推估這波餘震可能還會持續半年,如何因應未來的災害並將損傷降至最低,以免地震時手足無措,平時做好防災應變就顯得格外重要。以下為防災相關準備和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防災知識通

  1. 災前

    • 預備緊急避難包

選擇材質輕且容易取用的雙肩後背包,裡面放置避難時可能需要的物品,例如:緊急糧食飲水、醫療及清潔品、禦寒保暖衣物、貴重物品、鞋子、其他像防災地圖、手電筒、打火機、瑞士刀等,應個人需求每人皆準備1個,背包外備註更新日期,並每半年檢查1次,放置於大門口或玄關附近等隨手可得處。

 

緊急避難包準備(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緊急避難準則(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 準備防災食物和用品

一般居家的緊急儲備,只是一個時時替換的暫儲區概念,在家中放置多餘的食物(即時食物必須站其中一部分)、瓶裝飲料、電池、能以電池驅動的收音機、清潔用品、藥物等。平時先拿取儲存區中最舊的食物、用品等出來使用,並且在下次購物時,補足所需的儲備量。

防災食物準備(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1. 災時

    • 地震發生時應立即採取以下3步驟動作:
      1. 趴下

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迅速趴下並以手保護頭部和頸部。

      1. 掩護

尋找掩護,躲在桌下或牆角。

      1. 穩住

躲在桌子下時可握住桌腳,當桌子隨地震移動時,桌下的人也可隨著桌子移動,形成防護屏障,避免受傷。

地震來臨-保命3步驟+9種情境(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身心障礙者的防震準備(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1. 災後

    • 確認家人是否平安

家人和家裡一切平安之後,確認附近鄰居的安全,是否有人需要援助。

    • 確認基本生活需求

地震過後,確認火源、電源已經關閉,檢查瓦斯、管線、供水、電源線路、牆壁、樑柱等等,確認並未受損。

    • 報平安

為避免電話佔線,建議多使用簡訊或即時通訊軟體與親友聯絡,以及事先約定數種不同聯繫方式,確保震後家人能聯繫彼此狀況。也可利用以下系統向親友報平安:

      1. 內政部消防署之「災區親友現況查詢」系統(https://portal2.emic.gov.tw/FIS2_Develop/Masses/Home/),建立個人、親友安否資訊,提供親友查詢是否平安;此系統也整合了政府撤離與收容名冊、傷亡名單。
      2. 內政部消防署建置【全民防災e點通】個人化防災系統(https://bear.emic.gov.tw),使用「平安簡訊」功能,震後第一時間即可將系統預設文字,快速傳送訊息給家人報平安。
    • 清理環境

穿著較厚的長袖衣服、耐磨損的褲子、厚手套、厚襪與厚底工作鞋,以避免被尖利物品割傷,較難搬運的中大型倒塌物、傢俱、石塊或碎片,先放在一旁,等候其他幫手或政府大型機具有空時再處理。

  1. 相關資源

地震發生的相關資訊和消息,以及各種防災知識,可上內政部消防署、中央氣象署等網站查詢,也可下載地震相關的應用程式來查看和獲取資訊。

 

災後的心理調適

近日經歷頻繁的地震,心裡難免產生恐懼、不安和焦慮的情緒,甚至出現失眠的困擾,此時心裡的調適就相當重要,底下心理安定的5字訣,幫助你舒緩情緒:

「5字訣」

    1. 「安」:促進安全

確保環境安全,營照內心的安全感,並遠離過多地震訊息,降低因地震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

    1. 「靜」:促進平靜和鎮定

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尤其是平常就在做的休閒活動,有助於評定心情,也提醒自己有這些情緒感覺很正常,為自己留些緩衝空間。

    1. 「能」:提升效能

感覺自己的狀態,維持正常生活,確認飲食、睡眠、作息是否規律正常,增加對當下的控制感。

    1. 「繫」:保持聯繫

尋求親友的陪伴與支持,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聯繫,互相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使情緒能被理解、接納,也有助於獲取災難應變資訊,以解決實際問題。

    1. 「望」:心存希望

避免不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的希望感,勇敢、樂觀地活在當下。

 

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恐引發焦慮、緊張或害怕到睡不著的症狀,若一直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建議減少關切災害報導的新聞,自我觀察1至2週後,腦海仍持續浮現對地震的恐懼經驗,可尋求身心科專業協助,接受心理諮商,緩解心理創傷症狀

 

因所處的地理位置,臺灣時常有地震發生,除了平日先做好地震相關的災害預防和準備外,平常的日子裡,不妨也與家人好友表達感謝和珍愛之情,將心中想訴說的話傳遞給親密之人,並珍惜當下相處的時光,若意外不幸來臨時,留下來的人也能夠不留遺憾,帶著與離開之人的美好回憶以及思念,在往後繼續邁步前進。

 

參考來源:

內政部消防署 https://www.tfdp.com.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6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5163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 https://www.typc.mohw.gov.tw/?aid=302&pid=0&page_name=detail&iid=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