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沒有你想的這麼簡單!破解疾病的錯誤迷思,正確觀念助你有效正視病情

2024-04-24|新旅程Newjourney|
圖片資料: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失智症已是各國都相當關注的健康議題,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於2019年發表的報告顯示,估計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數就會從原有的5000多萬攀升至1億5200萬,幾乎是每3秒就會有一人確診。

隨著患者數量不斷增加,有越來越多的人都可能確診並深受疾病折磨,因此,如何以正確觀念了解疾病本身,並能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也成為當代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錯誤觀念要減少,低估危害增煩惱
雖然社會上相關資訊已非常普及,但許多人對失智症大多仍停留在過去的刻板印象,也常會將其與錯誤觀念做直接聯想,長期下來不只會造成疾病嚴重性的低估與忽視,也可能影響病情判斷或延誤就醫,種種情況都會造成我們面對病情時的諸多不利。

 

以下我們列出了六個關於失智症的常見迷思,一起來看看你對失智症是否足夠瞭解吧!

• 迷思一:如果開始頻繁忘東忘西,是不是就代表我失智了?
「記性變差」是普遍失智案例最明顯的症狀,但由於失智症分很多種,且各類型的症狀都有所不同,加上每個人對疾病的反應不太一樣,因此「記憶力好壞」不能被當作判定是否確診的依據。

• 迷思二:失智症只會發生在老人身上,和年輕人應該沒有關係?
雖多數失智患者以高齡者居多,但未滿65歲就發病的「年輕型失智」(或稱「早發性失智」)其實也會發生。由於失智症的發生總是讓人難以察覺,因此年輕患者在前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工作能力變差,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不僅會延誤就醫,也可能造成職涯影響,所以無論任何年齡,我們都應該重視失智問題。

• 迷思三:面對失智症,我們能事先預防嗎?
由於失智症的疾病成因複雜,致病原因也常是許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我們最多只能「避免和減少致病風險」,要明確且有效的「預防失智」其實存在困難。

• 迷思四:失智症不就是記性變差,還有可能會致死嗎?
因為失智症算漸進式的退化疾病,所以晚期在各功能都持續衰退的情況下,病情的嚴重惡化真有可能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由於患者的認知功能受到影響,日常生活也很容易迷路或遭人誘騙,進而招致危險,類似事件在社會上都層出不窮。

• 迷思五:得到失智症就接受治療,這樣病人就能康復了吧?
因大部分失智症都算是不可逆轉的疾病類型,單靠藥物療程都只能延緩惡化,只有極少數案例屬於其他病症引起的可逆性失智,能藉由控制病情讓失智問題好轉,所以一旦患上失智症,通常就很難康復了。

• 迷思六:確診失智是不是就代表什麼事都做不了,人生就此失去意義?
雖然很多失智患者可能會在確診後變得較遲鈍、不靈光,導致做起事來更耗時費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什麼事都做不來、學不了,很多時候其實只要我們願意花心思去陪伴和等待,患者還是能學習並完成很多事情,生活依然能過得充實有趣。

失智問題不好解,正確觀念免心累
看完上面的迷思破解,你是否發現失智症真的和我們想的很不一樣呢?

其實失智症比我們能理解的都還要複雜,疾病所帶來的影響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輕鬆帶過,因此對疾病的正確認知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處理,也能減少我們面對自己或周遭親友在懷疑是否確診時的不安與焦慮。

保持健康很重要,潛在風險都躲掉
失智症的發生往往不是只有後天造成,有時先天條件也會有所影響,因此雖然我們對疾病的掌控有限,但平時積極預防還是能有效降低潛在風險。

除了維持好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多元的社交生活和規律持續的運動其實都相當重要,而透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們不僅能增加對抗疾病的底氣,也更有機會掌握到永遠的健康與最終的勝利。


提前規劃末趟旅程,讓生命能得以傳承

參考資料:
康健、hello醫師、udn元氣網、華人健康網、台灣失智症協會、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