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不單純只是記憶衰退!從那些被忽略的疾病真相,探索失智症的真實樣貌

2024-04-18|新旅程Newjourney|

每當我們談起失智症,大多會直接聯想到「老化」或「癡呆」,認為失智症就是一種會讓老年人變得健忘的疾病。

雖然大部分的失智案例與兩者息息相關,但失智症的發病症狀因人而異,真正的致病原因更是繁多且複雜,許多的不確定性都很難讓人摸清真實的疾病狀況。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資料網

失智症分很多種,不同分類差很多
因為失智症是一群病症組合而成的症候群,並不是單純指一種疾病而已,因此像我們常說的阿茲海默症,其實就是隸屬於「退化性失智」下的一種類別,其他包含「血管性失智」和「可逆性失智」,就是一般我們最常見的三種失智症類型,而不同的疾病分類在發病反應與病症表現上也都會有所差異。

一、 退化性(佔最多數):主因是腦部病變導致腦細胞損害,通常能再分成3類。

1. 阿茲海默症 ➔ 最普遍大宗
• 主因是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退化
• 明顯症狀為記憶衰退,包含表達反應、情緒認知與行為能力也都可能受影響
• 退化到後期會影響生活能力,最終將無法自理生活
• 失智症中約有50%~60%患者屬於此類

2. 路易氏體失智症 ➔ 第二常見
• 從巴金森氏症發展而來,病患常會有動作變慢、身體僵硬、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等行為障礙
• 初期記憶力沒有明顯影響,但可能伴隨著妄想或幻覺等不穩定的精神異常行為
• 平均發生年齡為70歲後

3. 額顳葉型失智症 ➔ 發病最年輕
• 大腦的額葉和顳葉部分病變,導致病患人格和性情改變
• 初期因記憶力無明顯退化,加上病症與憂鬱行為相像,因此常遭混淆或延誤就醫,最年輕從35歲至75歲都可能發病,平均發生年齡為58歲

二、 血管性(約佔2成):

和心血管問題有很大關聯,有些中風後患者都會罹患此類型失智。發病症狀含括腦部階梯狀衰退與認知功能惡化(性情轉變、行為反應變差等),也常與阿茲海默症並存形成混合型失智。

三、 可逆性(佔極少數):

主因是其他因素引起,包含代謝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失調(缺乏葉酸或維他命B12)、中毒(酒精或藥物)、腦部問題(腦傷、水腦或腦瘤)、中樞神經感染(愛滋病或梅毒)等。不同於大多數失智症無法康復,此類型通常只要疾病改善,失智問題就能減緩。

致病原因尚不明,生活處處是危機?
除了上述因退化導致的失智類型,我們平時生活其實也有許多「可能誘發失智」的「隱藏危機」。雖說提前預防能降低確診機率,但每個人天生條件與後天所處環境不同,本身所承受的風險自然也不一樣,各個因素的交互影響下,任何人都可能罹患失智。

  • 年齡:年紀越大,風險越高
  • 具家族史或遺傳基因:不一定確診,但風險比他人高
  • 性別差異:可能和更年期有關,女性風險更高
  • 不良生活習慣:抽煙、酗酒、飲食習慣不佳等
  • 長期處在有毒環境:重金屬等
  • 其他健康因素:三高、糖尿病、憂鬱症、唐氏症等

面對失智好無解?即時求醫都解決
雖然失智症已是流行全球的現代文明病,但就許多的不定性來看,要精準掌握病情其實並不簡單。

雖然疾病本身難以捉摸,但我們若能對疾病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如果感覺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或身體突然出現不同於以往的異常反應,我們才能藉由對疾病的敏感快速做出反應,透過即時尋求專業醫療,來協助我們更快速解決問題


提前規劃末趟旅程,讓生命能得以傳承

 

參考資料:
康健、HEHO、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長安神經醫學中心、台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