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單身人口漸增、現代人晚婚或不婚不生衍伸出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象,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0年底的最新數據,臺灣獨居戶數量已達313萬,幾乎每三戶就有一戶,佔比高達34.8%。
圖片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無論老中青,誰都可能面臨獨居
獨居不限年齡,我們都可能會要面對,對年輕族群來說,原因可能來自就學、工作等現實因素,亦或是單身、愛好自由等個人考量,促使家中長輩需面臨老年的獨居生活。隨著子女離家,伴侶也可能因離婚或去世而分離,空巢期的父母除了擔憂自己日益衰老的健康問題,突如其來的生活改變也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雖說子女或親友能偶爾作伴,但因為害怕成為他們的負擔而不敢打擾子女的生活,就算有再多的無奈或不便也難以表達,只能自己承受、無人分憂。
被遺忘的臨終,比獨居還要難熬
衰老的力不從心與對「孤老」的恐懼,都是年長者難以言說的感傷,身邊的朋友也隨著年齡增長一個個離去,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無人可以分擔,更常是造成老年憂鬱或失智的原因。而比起獨居,「孤獨老死」和「被人遺忘」才是人們畏懼一個人住的主因。我們常能在相關報導看到蝸居在簡陋居所、疾病纏身的獨居長輩,因為各種原因少了家人陪伴,年邁的他們是那樣的孤立無援,面對什麼也留不住的感嘆,只能無力掙扎,也無從抵抗,就像是被社會落下、徹底遺忘一樣,只能看著時光日復一日,沈淪於孑然一身的絕望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圖片資料: 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孤老終身並非唯一選項,試著為自己打算
雖然居住型態的改變多少使人不安,但如果能做到以下準備,一個人生活沒有想像中如此難熬。
- 財務分配與獨立:
少了家庭的支援,獨居者更應有經濟獨立的能力,讓生活不至陷入困頓。 - 時間利用與規劃:
自我相處時間變多,宜妥善利用、多做安排,避免長時間宅在家或無所事事,造成內心封閉和胡思亂想。 - 建立親友聯絡網:
一人生活不易,如果想找人聊聊,或臨時需要協助,擁有穩定基本的聯絡網絡非常重要。 - 自身健康的維持:
少了他人照顧,更應維持自身健康,讓自己有體力應付日常生活。 - 練習和自己獨處:
嘗試接受現有狀態,去認識、接納自己,並在獨處過程找到樂趣和平衡。
最後的人生旅程,提早規劃不留遺憾
除上述準備及尋求政府資源,獨居長者更要試著「正視老化的事實」,適時接受外在協助,並提早規劃個人後事與財產或醫療上的安排,在有限時光做好面對死亡的打算,讓自己或家人不會因為突發意外而措手不及。
漫漫人生旅途走到最後,人終究要獨自面對一切。無論是一個人的生活還是一個人的臨終,我們都要在趨勢的洪流中,學習和自己相處,並且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社會心懷溫暖,如果我們都能多留心他人並適時給予協助和陪伴,讓每個為生活努力奮鬥的你我,都能順應生命的各種變化,恆久堅持的走到最後,願我們都能再次回首,笑看過往燦美深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