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的關節病變導致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正常活動的情形日益增加。當使用藥物治療、改變生活作息及使用輔助裝置仍無法改善時,醫生根據病情常考慮用手術方法去除損壞的關節,並使用人工關節取代原有受損關節,大多數病患的疼痛因此可以減輕或解除,關節的功能及變形亦可明顯改善,恢復日常活動並改善生活品質。
依健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自98年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1千餘件。100年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的費用約為11億元,如再加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萬到14萬元。於是,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他們都有關節不靈活、變形、無法久站或走路走不遠等症狀。台灣地區的退化性關節炎好發率為15%,也就是約有350萬民眾有膝關節退化問題。
而膝蓋是全身承重最大的關節,在35歲後開始就會開始出現老化現象,所以為了避免退化性關節炎,就要趁年輕時及早保養,預約「膝力勇腳人生」!以下就針對民眾在保養膝關節上的幾項迷思來進行破解:
-
膝蓋若曾經受傷,為了避免軟骨磨損要減少走動?
許多人因為膝蓋曾經受傷過,怕運動會使軟骨磨損更為嚴重的迷思。但實際上,只要避免籃球、足球、跳繩等會讓膝蓋過度彎曲、負擔過大或會造成膝關節運動傷害的激烈運動,就不需擔心軟骨磨損問題。相對若能正確進行強化膝蓋周邊肌肉的運動,例如:適度的起立、蹲下或抬腿,都可以適當刺激關節腔,分泌滑液保護關節,並促進膝關節靈活度、增強承重力和穩定度,對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非常有幫助。
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適度的運動,例如:慢走、重訓、游泳(避免蛙式)更能有益緩解關節疼痛,增進關節功能。美國老人醫學會建議,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適量進行有氧訓練、重量訓練及伸展運動,可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及靈活性。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膝關節發生急性發炎狀況,則要暫時停止運動,待發炎問題解決後再進行運動。
-
膝蓋受傷但沒有疼痛感 不用馬上處理?
許多人膝蓋受傷後,因為沒有疼痛感而疏於治療。實際上,膝關節主要由骨頭、關節面軟骨、半月板、韌帶和肌腱所組成,受傷沒有疼痛感,不代表沒有問題。例如:輕微的軟骨缺損,只會在軟骨表面有屑屑,並不會覺得疼痛,但是,若放任受傷缺損不修補的話,缺損處就會越來越嚴重,往往都到了傷處嚴重受損時,才感到疼痛,這時再就醫通常都為時已晚。
所以,只要膝蓋受傷,無論有沒有疼痛感或出現發炎反應都不可輕忽,需盡速就醫診治、確認傷勢。若是能把握治療黃金期、及早診治,就能有效根治,避免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後遺症。
-
為促進膝蓋血液循環 膝蓋按摩越用力效果越好?
按摩有促進血液循環和舒緩痠痛的益處。然而,許多民眾都有著按摩手法越用力越痛,效果越好的迷思。但事實上,按壓過度反而誘發關節炎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若是按摩無法舒緩疼痛,很可能是按壓處受傷,應尋求骨科或復健科醫師協助,找出問題點,而不是一昧地加重按摩手法及力道。
若膝蓋受傷,應先就醫確認病情,不要先找坊間推拿師按摩,因為如此可能會讓傷勢加重。此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接受按摩時,要輕輕搓揉,舒緩疼痛感,不宜用力過度。
-
保養膝蓋補充富含膠質的食品有效嗎?
膠原蛋白是軟骨中的主要結構蛋白,許多民眾會想藉由吃雞爪、豬腳或木耳、山藥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來保養膝蓋。但膠原蛋白只存在動物中,木耳、山藥等蔬菜中的黏性膠質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並非膠原蛋白,所以吃了沒幫助。雞爪、豬腳的膠原蛋白屬於大分子,腸胃吸收不易,反倒是內含的飽和脂肪酸,很容易攝取過量,造成補骨不成反增肥的效果。
認清事實也釐清真相,真正打破迷思,選擇好的營養補充品,用更聰明簡單有效的方式,維持鞏固力、與靈活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