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必經的人生課題,學習如何「善終」

2023-12-19|新旅程Newjourney|
圖片資料: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什麼是善終?根據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博士的研究,台灣人對於善終的認知有三種層面:身體平安、心裡平安和思想平安。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臨終前能夠保有尊嚴、身體無病痛,同時回到熟悉的家中或是充滿回憶的地方,在至親好友的陪伴下圓滿一生。其實善終並沒有一套制式標準,對每一個人而言面臨生命盡頭時能獲得內心平靜,就是最好的狀態。

 

善終和歹終並非命中註定

那麼什麼是歹終?可能心中充滿著痛苦、不甘心和怨恨,也因為這樣的離開讓家屬陷入無盡的悔憾與難以平復的傷痛和憂鬱之中。

在講求尊重病人自主權的現今醫療體系,臨終與死亡型態的決定權其實是掌握在自己和家人手上,正因為人生的畢業典禮無法事先預演,唯有提早了解為自己選擇臨終時的醫療措施、交代好遺囑安排以及希望的喪葬儀式等,才能完成生命旅途最後的圓滿告別。

 

聊出臨終計畫  勝過來不及說再見

很多時候出於忌諱、考量長輩或病人可能不想討論身後事,家屬若想主動談論,可以試著用漸進的方式詢問,藉此觀察病人對這個話題的反應,也了解其內心想法,把死亡議題以平常的口吻融入對話中,在輕鬆不過份嚴肅的氛圍下進行溝通。

當長輩和病人將內心的想法或不安吐露出來時,更要適時給予溫和堅定的支持,這樣的溝通可能需要經歷很多次,才能真正釐清和明確決定出病人希望的臨終治療方式,包括是否希望生命被盡力延長?例如透過呼吸器、心肺復甦術等;在急救的同時可以承受多少副作用?或是在哪些狀況下會希望家人放手?若需要專業意見,也可以進一步找醫師召開家庭會議,提出對於治療目標的問題與意見,與醫護團隊討論緩和醫療需求、善終準備及出院計畫等。

能夠在病人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確認真正的心意,同時完成其願望,相較於驟逝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對當事者和家屬而言是很幸運的。

 

「四道人生」 在生命告別前的課題

預立醫療小圖-02.jpg

趙可式博士曾說,許多病友在人生最後的階段會自然地回顧起過往所經歷的人事物和各種回憶,安寧療護人員常協助引導病人和其家屬,在適當時機表達「四道人生」: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除四道人生外還有道諒。

對出現在我們生命裡的人「道謝」,感謝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向我們曾犯過錯的對象誠心地「道歉」,同時也接受別人的道歉,「道諒」是原諒他人也是原諒了自己,放下彼此的恩怨,真正地和解;把握對摯愛的親人「道愛」的時刻,說出彼此的真心話和關愛;將身後事交代好,安心地和親友「道別」,也讓陪伴的親友能夠準備好說再見。

進行四道時並不僅是口頭上的表達,需要真正理解病人所在乎的,像是一個道歉背後可能蘊含病人與家人間,對於事件重新的解讀與釋然;而道謝,經常夾帶著雙方歷經困難與相互體諒的過程。曾有病人因年輕時對家庭不聞不問,年老病危時卻希望找回原先的家人,面對這種情況雙方內心情緒是非常糾結複雜,若藉由「四道人生」的引導協助解開彼此心中的怨恨與心結,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意義。

讓自己放下 走向善終

享有圓滿善終,是人生的幸運,卻不是憑空掉下來,需要每一個人提前為自己做出選擇和準備功課;而四道人生與溝通臨終治療的想法,也並非要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時才做,及早展開能帶領自己反思與回顧這一生的歷程與個人價值,學習放下、不留遺憾的走向善終,也讓家人得以善別。

 


提前規劃末趟旅程,讓生命能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