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特質在職場上容易吃盡閉門羹,成為被忽視的邊緣人,其實內向又安靜並沒有不好,但平穩婉轉的態度,總讓旁人認定放棄了發言權,而自顧自地埋頭苦幹,不想經營同仁間的情誼,連打交道都覺得麻煩,那麼和同事們的相處當然既不熟悉也沉悶。
一位學經歷漂亮,為人也隨和斯文的人,因為個性內向沉穩,總是自己靜靜包辦整個部門的大小事,無法發落下屬做事,甚至連安排會議時間等小事也拿不定主意,因此錯失晉升主管的機會。原因並非他是沒有料的人才,而是主管與下屬間有適合的工作分配,有助於組織內的營運效率提升,這也同時反覆考驗主管自身的人際能力及判斷力。每位同仁都是辦公室的齒輪,無法獨立包辦所有大小事,老闆希望的是能解決管理大事,以及掌控他人做不來的要務的主管,絕對不是只能勝任瑣碎小事的實習生。
沉默是金?年紀越大,越安靜越容易吃悶虧
三十五歲前,當心想表現給大家看,身旁同事及主管就會靠過來稱讚又叫好;三十五歲後,成為管理整個專案的部門主管,若只圖安靜做事,下屬易覺得沉靜難以捉摸;跨部門的主管們則認為心機重、城府深,處心積慮為升遷積極準備。
最終,老闆容易因為欠缺存在感而忘記你的名字,也看不見價值及能耐,這就成了致命傷。能力上的優勢無法被看見,黑鍋就容易甩到身上,可能到了離職時,老闆還困惑地回想你是誰。
說穿了就是沒信心:當一切就緒,主動一點、拿走發球權
有些安靜內向又少話的主管,在辦公室中渾然不知自己被貼上什麼標籤,因為他不在那群議論長短的同事之中,而這樣的工作環境顯然不健康。但是,每一次的加薪、升遷,總是那些滿口甜言蜜語、八面玲瓏的人。
身為內向的工作者,總是比較吃虧。另一方面,一但認定所有問題出在公司制度、同事的個人問題也沒有必要。答案的源頭,最終要回到自己身上,若無法信賴他人,也就沒自信面對事務。
身為主管,專業肯定沒問題,相信也能無懼面對問題及挑戰,但總是因為擔心下屬做不好、不信任同儕,這樣只會造成單槍匹馬、獨自面對,而顯得不合群的結果,甚至不重視下屬的專業及意見。然而,改變就從對他人的「接受」開始,接著從「互動」中開始調整彼此對話、對應的方式。高不可攀、一板一眼的主管,不會擁有帶來最佳貢獻的下屬。
就算個性天生憨慢、內向,還是有機會成為下屬的好主管,徹底改善的方法就是:整理思考邏輯,以自信表達,同時給予下屬適合的表現機會。
-
耐心聆聽對方的重點及心情
在溝通時以簡答找出重點,進一步歸納結論。學會掌握一個事件或一篇故事的關鍵,透過中肯又正向的肯定句給予回覆,真誠表達你的認同,對方也會感受到你在乎並正在聆聽,也足以感受你的情緒與看法。
-
反問對方後再補充自己客觀分析
沉不住氣的主管,希望第一時間就得到答案,不讓下屬有學會解決問題的機會,甚至覺得讓下屬處理是很讓人掛不住面子的事。不妨給他們學習機會,對於他們排除問題的方式也冷靜應對,適時提供理性分析及鼓勵,一步一步培養彼此間的默契,帶人也帶心。
狼性不見得百分百中,斯文小白兔也可做出一番大事業
許多企業的高階主管及老闆都有活潑熱情的個性,而開朗樂觀的態度讓他們帶領團隊往前衝。然而,領導者並非只有單一樣貌。個性內向的人,針對目標結果特別專注,更擅長推動長跑型任務,不高調的沉穩個性也讓他們更擅長謀略,優勢如下:
-
少點大會報告,多點小組會議
過多成員的會議講不到核心,參與者大多覺得事不關己。然而,少數人的小組溝通有更佳效果,可以有效率決策,並不會產生過多時間成本。
-
反向思維大過於直線宣戰
遇到危機時刻,內向的人可以深思熟慮看見同個問題的多個面向。相對於個性太衝的領導者,直接的表態容易被看破手腳。
能在職務上展現個性上的魅力、專業能力是最佳狀態。隨著年齡漸長、市場環境的變化,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樣子,否則只會被潮流淘汰與年輕同事產生代溝。順著趨勢走,不必改變個性,而是換個方式行事。職涯是一段漫漫長路,不會有份工作長期適合自己的個性及成長,不要讓個性成為阻饒自己往前的藉口。
瞭解自己,讓自己有昇華成長的空間,也保有改變及學習的彈性。擇善固執過了頭,就會成了故步自封。減少「主觀意識」、少點「情緒批判」,當調整過後,走向人群,將發現許多不順卡關的「糾結」,意外全都化繁為簡了!仔細想想,優點還是挺多的,幹嘛總是活成別人期待的答案抑或認同的角色呢?。